欢迎光临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活动--〉学术动态

 

Notice

ESiA’s Young Academics’ Workshop is a new series initiated specifically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next generation European studies academics in Asia and Europe to exchange ideas, acquire new skills and present their work to the larger European studies community.
Asia-Europe Foundation (ASEF), the National Centre for Research on Europe (NCRE) and the College of Europe will be co-organising the 1st Young Academics' Workshop "How is the EU Perceived in Asia? Media, Public and Elite Perceptions" in Bruges, Belgium, from 1 to 4 September 2008.


We warmly invite applications from interested students or researchers who are nationals of ASEM member countries.

The "EU through the Eyes of Asia" project is an attempt to scientifically measure the perceptions of the EU in the media and among the public and elites in the countries in Asia. Thus far, the project has covered, China (including Hong Kong), Korea, Japan, Singapore, Thailand, Vietnam, Indonesia and the Philippines.
The 1st Young Academics' Workshop will train young European studies academics on how to utilise and analyse the dataset that has been generated from the "EU through the Eyes of Asia" project in their own research work. The co-organisers will select 20 participants (up to 10 from Asia and up to 10 from Europe) to participate in this four-day event. Upon completion of the workshop, participants are also expected to complete an 8,000-word research paper each.


All selected participants will also have an opportunity to publish with the Asia-Europe Journal. Furthermore, the participant that writes the best paper will be offered a three-month research fellowship with NCRE -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Interested parties should write in to us with a 2,000-word proposal on this topic by 31 July 2008.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esia.asef.org/AboutESiA_Meetings.htm#1stYAW

 

征文启事

欧盟扩大、结构调整和转变

会议地址: 上海市复旦大学

时间: 2006 年 11 月 3 日 、 4 日

与会者: 4 位来自中方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学者; 4 位来自杜伊斯堡 - 埃森大学的学者

征文目的: 另选 4 位中方与会者

项目委员会: 戴炳然 教授, 丁纯 教授 Guenter Heiduk 教授,博士

欧盟的扩大是欧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受到了公众和学者的密切关注。由于欧盟新老成员国之间在各方面的差距及其导致的诸多问题,欧盟的扩大一直备受争议。为了推动对欧盟扩大目的和影响的研究,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与德国杜伊斯堡 - 埃森大学计划在 ESCP(http://www.escp.com.cn/) 项目框架下合作举办一次主题为“欧盟扩大,结构调整和转变”的学术研讨会。会议计划于 2006 年 11 月 3-4 日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

会议旨在为国内外研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各位学者可以针对“欧盟扩大、结构调整和转变”对于欧盟内外,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影响。会议将分为四部分,各部分主题计划入下:

•  农业、产业、服务业部分:竞争、结构调整、转型 ( 3 篇论文)

•  劳动力市场:移民、就业、工资 ( 3 篇论文)

•  区域:同一性、差距、补助 ( 3 篇论文)

•  欧盟与世界:区域化、全球化、欧盟与中国 (3篇文章)

请在 2006 年 9 月 15 日前 通过 EMAIL 提交您的论文。中国学者可以将论文提交至复旦大学 戴炳然 教授或 丁纯副 教授,国外学者可以将论文提交至杜伊斯堡 - 埃森大学 Guenter Heiduk 教授。(具体联系信息如下)请在提交过程中注明您的姓名,工作单位以及联系方式。会议的工作语言为英语。我们将在九月底前向入选的学者发出邀请,同时我们将对所邀请的欧洲学者以及国内非上海地区的学者提供交通费用,住宿和餐饮。

 

 

联系方式: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上海邯郸路 220 号 200433

戴炳然 教授

丁纯教授

E-Mail: ces@fudan.edu.cn

brdai@fudan.edu.cn

chunding@fudan.edu.cn

电话: 0086-21-65642668

传真: 0086-21-65646456

Professor Dr.Guenter Heiduk

 

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

E-Mail:guenter.heiduk@uni-due.de

 

Tel:0049-203-3792357/8, 3792758

Fax:0049-203-3791786

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

Forsthausweg 2,

D-47048 Duisburg,Germany

 

 

 

聚焦“看病贵”:折射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困境

——“沃顿知识在线”采访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丁纯副教授

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中国卫生产业杂志社今年 5 月 22 日联合发布的《医疗卫生绿皮书》,将十年医改进程中存在的很多不合理现象归纳为五大窘状,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医疗费用昂贵,导致病人有病不敢就医。

去年年底,一起天价医疗费纠纷案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一位身患绝症的患者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治疗,花费总额高达 500 万元以上。据事后调查,这一纠纷案内情复杂,病人家属以“钱权之势”主导医疗过程,严重扰乱了医院正常秩序,然而 500 万元之高的治疗费用依然令人咋舌,引发了人们对逐年增长的医药费用的批评和质疑。

卫生部在两年前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过去 5 年,老百姓年均收入水平增长远远小于年医疗支出增长,医药支出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三大消费,有 48.9% 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 29.6% 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越来越贵的医药费让很多患者在医院面前望而却步,很多人开始习惯“有病自己扛”。

沃顿知识在线走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苏云,复旦大学就业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丁纯,以及医疗从业人员和上海医疗保险局的相关负责人,以求得到对此问题的深入剖析与洞察。

贵在何处?

看病贵的表现之一是药价贵。现在药品收入占医院收入的 50% 至 60% 。 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更是达到 80% 至 85% 。 复旦大学就业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 丁纯对后一个现象解释道,大病重病的患者往往集中在大医院, 医院级别越低,病房收入越少,对药品的依赖程度就越高。

截至 2004 年底,全国共计有 5000 多家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有 12000 家,零售企业 12 万多家。药品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价格应该下降才对,但是现实却是药品价格上升、越贵越好 “ 卖 ” 的反常情况。

丁纯说:“药商的利润其实很大,但药商只能拿到其中的一部分,因为药品的流通需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需要支付许多‘公关费'”。这里所谓的 “ 中间环节 ” ,是指从药厂生产药品到患者最终拿到药品需要经过的层层环节,包括药品批发商、药店、医院等。这些利益方在销售 “ 供应链 ” 的各个环节 “ 分兵把守 ” ,都想 “ 分得一杯羹 ” ,致使众多药品的零售价高得 “ 离谱 ” ,有的药品如干扰素类,其零售价甚至高于成本价百倍。

药品虚高还和中国实行医院药品加价政策有关。目前,国家允许医院以批发价进药,以零售价出售给患者,赚取其中 15% 的合法批零差价。这是国家为替代财政补助不足而给予的政策性补偿。但现在,这却成了大多数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药品越贵,医院得到的利润就越多。

据统计目前中国 85% 的药品是通过医院销售的。中国一直延续医药合业制度,即医院直接开办药房,患者持医生的处方到药房交费取药。丁纯说:“尽管药品在生产和批发环节存在竞争,但在最终销售环节缺乏竞争,药品只有通过医生的处方才能销售出去。”这也为拥有处方权的医生借助开药提取利润创造了一种制度条件。

除了医药价格昂贵外,医疗器械检查的费用也逐年上升。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苏云认为:“其实医疗器材的问题比药品更大。人们往往认为医疗器械费用高是正常的,其实不然,器械的利润更大。”

国家现行政策规定:不同类型医院的检查费用标准,以所用医疗设备的价值量为基础分等级制定,价值量越大、收费越高;医疗设备、器材的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由生产经营企业自主定价。医疗设备器材的生产经营企业,为了能确保给医院高额回扣,而虚高定价;医院也纷纷筹资购买大型医疗设备和高档医疗器材。

与高昂的药价和医疗器械检查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对低廉的诊疗费。仁济医院某外科主任举例说:“ 13 元的专家门诊费医生本人只能拿到 2.5 元。年轻医生的门诊费中个人只能拿到 0.5 元。”

他补充道:“传统观念认为医疗服务应该是属于公共事业,因此很难大幅提高诊疗费。现在有 100 元的专家门诊费,患者已经觉得是天价了。

医疗服务一直有收费项目,比如挂号费、住院费和手术费等等。但是如果现在调整此类收费价格,人们心理上会难以接受,而且此类收费项目价格上涨的指数,物价局会予以控制。而类似 CT 、核磁共振等医疗技术项目,是新生事物。物价部门可以开恩,这些新项目可以按照成本收费,甚至可以赢利。

真正体现医生劳动价值的医疗服务费用的补偿不足,转嫁到了药品和器械检查两类费用上。胡苏云指出:“政府试图以控制医疗服务费用、诊疗价格和床位价格来约束医院的公益行为,但是这种控制却导致医生价值被低估,催发和加剧了非医疗服务产品的补偿作用上升”。

谁在买单?

医疗体制改革前,原有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分为企业单位职工的“劳保医疗”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公费医疗”,医疗费用由政府和企业买单,个人只负担 5%--10% ;而改革后,医疗费用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 1998 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建立“属地”(地、市或县)管理的社会医疗保险基金。

中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 6 % 左右 , 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 2 % 。 医疗保险基金实行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个人帐户用于支付经常性和小额的医疗费用,统筹基金支付大额医疗费用。对统筹基金设定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 , 实行“三段式支付”。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 , 从个人账户支付或由个人自付 ; 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 , 主要从统筹基金支付 , 个人也要负担一定比例。

在公费医疗时代,即使医疗费用上涨到现在的水平,人们也不会抱怨,因为买单的不是自己。而在现行的医疗保险制下,个人出资比重大大增加。从 1980 年到 2004 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中,除了政府支出的比重下降了一半,社会支出也从 42.6% 下降到 29.3% ,而个人卫生支出却从 21.2% 上升到 53.6% ,也就是说 , 中国卫生费用上涨的结果都由个人来买单了。

中国医疗保险的覆盖率极低。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 基本没有医保,但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不是改革后的新问题。现行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也很有限,非正规就业者、非职工和弱势群体被排除在外。胡苏云指出,这些被排除在医保之外的人群,恰恰又是低收入者, 越是贫穷的人就越无法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 。

划入个人帐户的比例一般为用人单位缴费的 30 %,但人们普遍反映较低。按 30 %的比例,一般职工每季度的保障额度在 60 -- 100 元之间,还不及一次感冒的医疗费用,于是出现了门诊疾病转住院、自费药品分解为非自费药品、患者和医生联合对付医疗保险机构等情况。

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者——医疗保险局(简称“医保局”)的作用之一就是控制医疗费用。 理论上来说,医保局和医院的关系应该是:前者是医疗服务的购买者,后者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丁纯说:“如果老百姓作为投保者可以自由选择费用低、服务好的医保机构,那么吸收投保资金越多的医保机构就越有资本和医院进行谈判,促使医院提供低廉且优质的服务。”

但是,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目前医保局的处境也很无奈。医保局人士指出:“在公立医院占垄断地位的情况下,医保局的选择余地很小,只能选择质量好的大医院。”

胡苏云进一步指出:“医保机构之所以会处于被动的地位,是因为医疗保险机构的发展起步晚,作为一个新生的机构,很难与医院抗衡”。医保局的出现只是近十年的事,而医院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很强势的集团。

医保局通过控制分配给各医院的医疗费用总量来控制费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丁纯指出:“医保局、医院、卫生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医保局很难独立地有效地行使其成本控制的职能,影响其职能的发挥。”

政府投入减少

医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直接面对病人。人们在抱怨医疗费用过高时,自然将矛头指向医院。引起“看病贵”的原因很多,既有医院外部的因素,也有医院内部的因素。

上海医疗保险局某负责人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老龄化都是客观存在的外部因素。 疗效更快更好的医药、检查更精准的医疗器械意味着更高的价格。一个人在 65 岁以后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大概占其一生的一半,在生命垂危的最后一年 可能又要支付一半中的一半。因此当社会进入老龄化后,医疗费用会大幅上涨。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 65 岁以上老年人比重从 7% 升到 14% 所经历的时间,法国 115 年,瑞典 85 年,美国 68 年,英国 45 年,日本 26 年,而中国大约只要 27 年。中国用比一些发达国家短得多的时间里进入老龄化,所以今后几十年仍将是医疗费用猛涨的时期。

科技的进步和人口的老龄化是全球普遍的现象,并非中国特有。除了这些客观上的人口因素之外,政府对医院的投入逐年减少也和中国医疗费用的逐年攀高有关。

中国卫生部发布的《 200 6 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显示, 从 1980 年到 2004 年,中国的卫生总费用从 143.2 亿上升到 7590.3 亿,占 GDP 百分比从 3.17 %上升到 5.55%, 而政府卫生支出却从 36.2% 下降到 17.1% 。

政府投入降低,对医院来说意味着什么?胡苏云说:“目前政府对医院直接的财政补偿不到医院收入的 10% ,这就意味着医院要靠自主创收来维持收支平衡。”医院以贷款等方式自筹资金盖病房、扩大病床、买设备,解决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

仁济医院某外科主任说:“在原来的公费医疗体制下,医院由国家拨款,医生拿固定的工资,没有积极性去开大处方、多做检查。但改革之后,医院要在市场中自寻出路,医院从原先的公益性的公共服务机构变成了自负盈亏的实体。”

中国的医疗服务大多由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提供。 2004 年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各级医疗机构多达 30 万家左右, 90% 以上是公立医院。《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绿皮书中指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主要是没有正确有效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丁纯建议,由于中国的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低,在这个阶段政府加大投入是有至关重要的。

医院成为众矢之的

虽然政府投入不足是医疗费用上升的外部原因,但是医院内部也呈现出越来越强的趋利性。胡苏云解释道,政府的直接财政投入虽然减少了,但免税政策其实也是政府给予公立医院的一项隐性财政资助。私立医院要想盈利,首先就要缴纳 30% 的税。公立医院本应为此降低收费标准,但医院在核价的时候往往不把免税的情况考虑进去。

丁纯说:“在世界各国,医院和医生都是一个很强势的利益集团。”医疗领域具有特殊性,医生与病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患者不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在涉及健康与生命的重大问题上,只能听任医生主导整个医疗过程,“吃药看病不讲价”已成了一种消费习惯。丁纯指出,在其他经济领域,提供者越多价格就会越低,但在医疗领域则不是,因为医生可以诱导需求、创造需求。

 

复旦大学“大使论坛”:2006年4月7日,复旦大学“大使论坛”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举行。论坛由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举办,由我校特聘教授、前中国驻德国大使 梅兆荣 教授主持,由德国曼海姆市前市长诺·艾格尔 教授做了题为“德国联邦、州和乡镇的财政关系兼及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报告。会前校党委副书记燕爽同志亲切会见了艾格尔教授,欧研中心常务副主任丁纯教授也出席了论坛,并与艾格尔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谈。当天 许多老师、学生参加了此次论坛,并和演讲者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论坛结束后收到了来自各方面的一致好评。

演讲PPT下载

复旦大学“大使论坛”:2006年4月6日上午 ,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副总参谋长、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会长熊光楷上将作客我校,为师生们作了题为“国防安全与当代青年使命”的专题报告。该报告是“大使论坛”系列报告之一。
熊光楷将军向师生们系统介绍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当前我国国防安全的基本形势,结合我国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构想,同与会师生共同探讨了当代青年在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熊将军强调, “ 世间万事万物都应该以人为本,军事国防上也是这样,最后要落到人身上,落到高素质的人身上 ” 。许多听讲的毕业班学生表示,熊将军的报告会增强了他们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决心。国防教育是复旦大学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已先后组织多场专题报告,信息量大,知识性强,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Call for Paper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uropean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China

12-13 May 2006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tegration in Europe is a towering event of modern economic history. The process of European financial integration with its climax of the birth of the Euro represents a fundamental change to the landscape of the world economy. To promo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and its worldwide repercussions, the Centre for European Studies of Fudan University and Durham Business School propose to hold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uropean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China , to be held in Fudan University , Shanghai , China , on 12-13 May 2006.

The conference aims to provide an international forum to academics and practitioners to exchange views on challenges of and lessons from European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Asia in general and China in particular. Possible topics may include:

*New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 in Europe

*Euro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Policy Coordin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Integration

*Financial globalisation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s in the Age of Financial Globalisation

*European Financial Integration: Lessons for Asia

*The Role of China in Asian Monetary Cooperation

*Chinese Exchange Rate Policy in Transition

*Asian Exchange Rate Policy Cooperation

The topics are to be defined broadly. The organisers are open to suggestions of any other titles that are in broad agreement with the aim of the conference.

Please submit your abstracts via email by 28 February 2006. Submissions can be made to Dr Zhichao Zhang of Durham University or Prof. Jikang Zhang of Fudan University . Contact details are in below. In your submission, please indicate clearly your name, affiliation and contact details. The working language of the conference will be English. We will communicate the acceptance to the authors by early March. The organising committee will provide accommodation and meals for the purpose of the conference. We will endeavour to help speakers secure funding for attending the conference from their institutions or funding bodies. In limited cases, the organisers may consider requests for providing some financial assistance towards the costs of invited speakers' attendance.

For submission and any enquiries of the conference, please contact:

Professor Jikang Zhang

Director of Centre for European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

jkzhang@fudan.edu.cn

Dr Zhichao Zhang

Durham Business School

Durham University

Zhichao.zhang@durham.ac.uk

欧洲的货币经纪能给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什么

-----金融时报采访 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张纪康
2005-11-17

日前,银监会正式批准筹建全国首家合资货币经纪公司———上海国利货币经纪有限公司,此举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将诞生一类新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但是对很多人来讲,货币经纪还是个陌生的概念,对于货币经纪公司的作用以及在国内发展的前景,还充满兴趣或疑惑。为使读者对货币经纪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报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张纪康教授。
   主持人:在我国引入货币经纪制度,对推动货币市场发展有什么意义?
   张纪康: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促进货币市场的交易,特别是高效率、大规模的集中交易,促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提高关键性市场变量的权威性;其次,提高市场的流动性,根据货币经纪机构的服务对象差异定位,使参与市场交易的大、中、小金融机构业务运行中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从而使被长期压抑或扭曲的真实市场供求得到集中配对,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价格形成效率;第三,促进货币市场经纪领域的体制转换,提高行业竞争性,降低行业进入壁垒,转变金融服务意识,转变政策定位理念和市场管理观念。
   主持人: 货币经纪 在金融市场中处于什么地位?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目前进入我国的几家外资货币经纪公司在国外的实力如何?分别是什么类型的 货币经纪 公司?
   张纪康:国际上的 货币经纪 公司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现代网络电子经纪,其特征就是通过电子平台交易(ETC)在场内交易所市场和传统OTC场外市场间寻找到了最合理的经纪模式,即技术上提供先进的类同于交易所集中交易平台的电子交易平台,同时又以其非标准化的金融经纪服务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二是最传统的、从声讯经纪起家但现在已经能够提供网络化电子经纪平台服务的所谓传统型大规模经纪公司,它们的发展历史很长,经纪经验丰富,客户众多,但近些年来整个这一板块处在迅速衰落状态,具体表现有三:1、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原来数量就不多、市场份额不低的公司纷纷被兼并收购,市场的生存能力而不是发展成为了最大的威胁;2、从传统优势领域———大规模的交易商间经纪被迫向非标准化的衍生产品(甚至经营触角已经涉及非金融衍生产品领域)方向扩展,以使不断被现代电子网络经纪侵蚀的收入通过开辟新的增长点来确保生存,稳定收入;3、现代电子网络经纪已经成为了现代新型货币市场经纪的主导性主体,并代表了这一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典型的如EBS和路透,统计上表现就是它们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充;三是中小型的、成本主要反映在人力资源成本并长期定位于中小客户、特定金融产品的 货币经纪 商,他们保留了传统的声讯经纪服务,但并非为货币经纪行业的主流性机构,为缝隙型金融经纪服务企业。归纳之,第一类处于上升兴旺扩展期;第二类为面临生存危机衰退期,前景不容乐观,这也是这些公司竭力在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国家谋求新的生存空间的主要原因所在;目前进入中国的主要是第二类 货币经纪 商,他们进入中国较早,通过其在上海和北京的代表处从事非直接经营业务,即主要为缺乏国际金融市场有效渠道的中资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凭借其在香港、新加坡的分支机构提供经纪服务。在传统的大型 货币经纪 公司范围,这些公司确实是最有实力的几家。
  主持人:我国出台的《货币经纪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货币经纪公司的股份采取了限制性的条款。据您的了解,国外在准入资格上是怎样规定的?您认为我国目前采取这样的方式,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张纪康:国外并无严格限定,换句话说,对于资本投资者,没有明确的认定,事实上一些货币经纪公司本身就是上市公司,对于社会资本,它们是开放的。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投资入股货币经纪公司,目前出台的管理办法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银行存在有需要经纪的流动性业务,当其投资于货币经纪公司时,作为投资者的银行和作为 货币经纪公司的其他金融机构客户间会存在现实和潜在的利益冲突,这就如证券经纪公司的自营业务和代理业务存在着利益冲突的原因是一样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商业银行,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通过其业务、产品创新和发达的代理网络,已经事实上不同程度的成为了 货币经纪行业的业内者。限制商业银行的货币经纪业务,即使不是从谋求控市,或限制这一行业的过度竞争考虑,也事实上侵害了现有商业银行的经济和市场利益。在国外,例如著名的EBS就是由国际货币尤其是外汇市场中的十余家交易领先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它的宗旨是:合伙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严格界定、管理和监控客户业务和成员银行的 货币经纪业务。在国内,我们需要意识到现实以及事实上监管的可行性或监管成本。从竞争的角度考虑,我的观点是应当渐进地允许商业银行的进入,因为它们是狭义的业外者,另外从市场专业人士的市场操作素质、技能、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来看,试点的货币经纪公司显然缺乏长期生存能力和短期的盈利能力,特别是在向国际金融市场的扩展中,既不具备能力,也不具备动力。所以,由非银行金融机构长期独占这一市场未必有利于在本币业务领域具有绝对优势的中国本地 货币经纪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壮大。当然从目前的起步阶段看,暂时在体制上排斥商业银行涉足这一相对狭小的领域是可以理解,也是具有一定道理的。
   主持人:国际上对货币经纪公司采取的监管方法是什么?我国目前颁布的办法是否与国际做法比较接近?
   张纪康:货币经纪行业作为纯粹的中介经纪机构,甚至有人认为它应当属于广义的经纪行业而不应当被视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但不管怎样,货币经纪也因为没有与客户的直接金融交易,也不存在或有资产负债业务,被经纪的交易双方自行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所以它不被认定为一个风险性行业,自然监管也就不那么重要。事实上即使是存在有货币经纪监管法律条文的少数国家,也只是将其放在有关法规中罗列一些条款。就意义上说,第一,我们出台的只是一个管理办法,但它却是独立成篇的;第二,它所涉及的字数超出了我的预期,换句话说,没必要说得这么多,定得这么细,这样使监管机构反而缺乏政策解释和操作上的一定灵活性。从这个角度说,反而无国际接轨这一说了。
   主持人:《货币经纪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规定,在货币经纪公司引入的初期,将采用中外合资的形式,外资股本可以安排在33%左右。对这样的股权设置安排,您如何看待?
   张纪康:外资货币经纪公司具有显著的经营性优势,中国的金融机构同样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二者可以互补,各取所长,各获其利。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外合资是一种方式,国际合作同样是一种方式,即使是允许完全独资的 货币经纪公司进入,也未必就没有对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发展的一点益处。至于目前管理方法中的33%外资股本的上限限制,我认为可以接受也可以理解。中国的货币经纪行业的真正发展空间是我们的本币业务领域。这个市场,没有来自国际方面的显著开放压力,也不存在开放的限期承诺,那毕竟还是一个小行业,影响力确实有限,而人民币的本币市场,至少在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达到相当程度之前,毕竟还是中国人的市场。比较中外的两家合资机构来说,我认为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差距,最多只是起点、时间不同,体制上存在问题,服务观念和运作理念上存在一些偏差,管理上存在定位错误,但只要通过转制特别是市场化的竞争,这些差异完全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我们不存在技术上的显著差距,目前货币经纪公司提供的接轨国际市场的渠道并非只有它们。概括言之,不考虑促进体制转轨,不考虑目前操作中可能存在的机构利益,合资货币经纪公司只是诸多促进优势互补。
   主持人:考虑到货币交易量比较大的商业银行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专门机构从事货币经纪,并且我国的制度也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入股货币经纪公司,那么,是否货币经纪公司未来的服务对象只能针对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这样在报价及其他方面是否能产生优势?货币经纪公司的报价是否还能具有市场参照系的作用?
   张纪康:我认为,当前存在几个重要障碍:第一,提供的经纪服务如果收费,如何确保在没有行政手段干预、没有税收优惠条件下的市场化佣金收费低于商业银行通过其代理形式所提供的经纪服务;第二,如何解决没有相互授信的中小金融机构和企业间的信用风险防范问题和外汇交易中可能发生的交割违约风险,因为新成立的 货币经纪 公司没有长期的中心企业客户信用记录,社会也尚未建立可以有偿使用的完善的社会征信系统;第三,双方投入怎样的资源及其组合,外资货币经纪公司在合资谈判中会将其在大陆已经发展起来的客户资源投入吗?即双方如何确保仅通过有限的中心客户经纪服务来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其他各种商业银行开展有效的竞争;第四,如果先批一家或二家,已经事实进入中国货币市场的各类货币经纪机构仍然是市场的有效竞争来源,如何确保合资公司在没有或有限人民币业务范围内的充分竞争力?即使将债券业务经纪也对其开放,大量的证券经纪公司及资本市场的其他机构同样是竞争者,甚至还有可能有朝一日成为货币经纪行业的业内竞争者。所以我担心的是,如果没有来自非市场化的直接或者间接扶持,不要说其中介的成交价格不可能具有广泛的市场参考意义,甚至我对于其生存都不持乐观态度。不过换句话说,即使这一试点公司最终没有成功,但从国民经济的宏观角度看,从市场促进、观念转换、人力资源培养、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发展,金融机构在金融中心形成机构积聚效应、构造完善的金融产业链等角度来说,确实不无坏处。
  主持人:我国在汇率体制改革后,相继推出了外汇远期交易,拓展了外汇市场,现在又在货币市场中引入货币经纪制度,这其中的联系是什么?对金融体制改革与汇率机制的形成有什么意义?对货币经纪公司来说,将产生哪些市场机会?
   张纪康: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充分展开谈,但有一点我觉得需要强调,在我们的汇率制度转换和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开始实质性起步之后,原来主要局限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自主开发、营销的远期外汇合约确实将面临一个迅速的市场发展高速期,原来银行间相对彼此分割的业务将由于政策的推动而走向市场化、成熟化,特别是远期外汇交易头寸将随着外汇交易中心的积极推进而实现远期外汇交易的集中高效交易,对于货币经纪公司来说,这可能意味着市场机会,但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市场机会将是关键所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远期外汇这一初级金融衍生产品、包括以后可能推出的利率远期合约交易的集中交易,不适合在标准合约交易场所实施,另外目前阶段,在外汇和利率基础性资本市场的发展还相当欠缺的时期,不应急于推出外汇期货、期权类产品,不管以后它们在哪里上市

注: 现代货币经纪,无论是电子交易平台经纪还是传统的货币经纪公司,几乎全部是由来自于欧洲的在主宰着全球市场.主要原因有二:全球货币市场的核心在欧洲;二,起步早,历史久远.因此详细可以参考张纪康主编:《货币市场经纪:欧洲主导的金融服务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复旦大学“大使论坛”:2005年11月11日,复旦大学大使论坛暨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复旦论坛在复旦大学正大管理发展中心举行,论坛题为:成就暨挑战,欧盟的未来发展。论坛由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合作举办,论坛有邀请了多名欧盟议员参加,如古特 . 林舍博士、约瑟夫 . 萨耶尔博士、卡尔斯滕 . 弗里德里希 . 霍佩斯泰特博士等,他们都作了精彩的演讲。同样,中方也有许多学者参加,包括梅兆荣教授、陈志敏教授以及张祖谦教授等,他们都做出了精彩的评论,论坛最后由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丁纯副教授做会议总结。当天许多学者,学生参加了此次论坛,并和演讲者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论坛结束后收到了来自各方面的一致好评。
复旦大学“大使论坛”:作为复旦大学百年校庆重大活动之一,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于9月6 日下午访问我校,校长王生洪会见了施密特先生,并亲切交谈。稍后,在逸夫科技楼,赫尔穆特·施密特在本中心和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大使论坛上为近五百名复旦师生作了题为《How will the world look in 2025》的演讲,并回答了同学的提问。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梅兆荣教授主持了演讲。中心副主任丁纯副教授等全程参加了整个活动的筹备和接待工作。上海《解放报》、《新闻晨报》以及东视等多家媒体等作了广泛报道。
  赫尔穆特·施密特先生的演讲是本中心主办的“复旦大学大使论坛”的一部分。大使论坛迄今已经举办了十余届,邀请了包括赫尔穆特·施密特在内众多世界著名的政治家,为复旦学子对话大师增添了不少机会。

复旦大学“大使论坛”:2005年5月17日,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Volker Stanzel)博士来我校做题为《德国的外交政策和中德关系》的演讲。徐忠副校长会见了大使先生。会议由梅兆荣教授主持,中心名誉主任戴炳然教授、副主任丁纯副教授等出席了论坛。这是大使先生首次访问沪上高校。各院系师生70余人踊跃参加了报告会,并与大使先生进行了愉快热烈的讨论。

复旦大学“大使论坛”:2005年4月19日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所所长、中国前驻俄罗斯大使李凤林教授,于复旦大学三教3201为复旦师生进行了“俄罗斯与中国外交”的主题演讲。中国前驻德大使、外交学会前会长,梅兆荣教授出席并主持了会议。 相关图片

复旦大学“大使论坛”:2005年4月19日下午,中国前驻埃及大使安惠侯教授于复旦大学美研中心一楼多功能厅,举行了题为“美国的中东政策及中东地区战略态势”的演讲,与复旦师生进行了关于热烈交流。中国前驻德大使、外交学会前会长,梅兆荣教授出席并主持了会议。 相关图片

欧洲经济论坛:2005年4月12日法国EDHEC商学院会计系主任、教授、国际经济学专家Picavet博士,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第二会议室,就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社会问题与复旦大学的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胡荣花副教授主持了会议。

旦大学“大使论坛”:2005年3月25日下午,德国社民党党团副主席,前司法部长Herta Däubler-Gmelin女士在逸夫科技楼多功能厅为复旦师生做了题为“德国-欧洲-中国:建设一个更公正的全球秩序中的伙伴”的精彩演讲。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燕爽会见并宴请了Däubler-Gmelin女士。演讲中,Herta Däubler-Gmelin女士就人权保护、当前国际关系以及国际关系法制化等政治和法律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就中德两国的政治交往及布什政府的单边政策等热点问题与我校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大使论坛”由我校国际问题研究院和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戴炳然教授、副主任胡荣花、丁纯、陈志敏教授等出席了论坛。我校各有关院系师生约百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欧洲经济论坛:2005年3月21日至23日法国EDHEC商学院风险与资产管理研究中心学术主任、教授Lionel Martellini博士和副教授Daphne Sfeir博士于经济学院第一会议室进行了“现代投资分析”系列主题演讲。会议由欧洲研究中心张纪康教授主持。与会师生就现代投资分析的理论发展于实务操作进行了热烈讨论。 相关图片

 

复旦大学"大使论坛":2004年12月29日,由国际研究院和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复旦大学"大使论坛",邀请著名的外交家、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梅兆荣教授,于老逸夫楼一楼报告厅,就"欧盟一体化成果与挑战及对中欧关系的思考"进行演讲。梅兆荣大使先后历任中国外交部西欧司司长、我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外交学会会长和党组书记。此次,继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之后,梅大使将其作为我国政府特使赴欧洲五国的亲身经历再次与复旦师生共享。报告内容新鲜、丰富,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共鸣和极大兴趣。演讲由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丁纯副主任主持。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教授,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戴炳然教授,副主任陈志敏教授等作为嘉宾听取了演讲。

欧洲经济论坛:1125日,挪威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Kjetil Bjorvatn博士于4501教室,做了关于直接投资的现状和趋势的主题演讲。北欧中心Maria老师主持。会上围绕中国直接投资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同学们与Bjorvatn博士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关图片

欧洲经济论坛:1123日,挪威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Stig Tenold博士于经济学院第一会议室,作了题为“possibility of Asia-crisis style meltdown in Chinese Economy”的座谈报告。欧中心张纪康教授主持。会上围绕Tenold博士的现行同名研究项目,Tenold博士与经院师生从中国视角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欧洲经济论坛:10月28日,新加坡国立大学陆丁博士作了题为“The Anglo-Saxon Model of capitalism: Implications on Capital Marke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的专题报告。

欧洲经济论坛:10月21日,瑞典隆德大学博士Hans Bystrom 在4501室作了题为“Credit Risk Management”的专题报告。 相关图片

  更多信息...
 

Copyright © 2003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电话: +86 21 65642668 邮编: 200433